本网讯(通讯员:赵秀雯 杨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025年7月8日至15日,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野笃行”实践团在贺新芳、杨铭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汪营镇齐跃桥村,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1928年至1934年,贺龙元帅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曾在利川十进十出,留下了众多传奇和故事。实践团通过调查研究、实地探访、深度体验等方式,开展了以“访谈一位基层干部、讲述一个红色故事、合唱一首红色歌曲、参观一次主题纪念馆、开展一场理论宣讲、寻访一名基层老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悟初心使命,以青春行动赋能乡村振兴。
一、对话振兴引路人 访谈勾勒变迁篇
党建引领聚合力,沃土生金焕生机。齐跃桥村的蜕变,藏在干群同心的实践里,写在产业转型的答卷中。为深入探寻齐跃桥村的历史变迁轨迹,实践团成员与驻村第一书记祁勇展开了深度访谈。祁书记从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效应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村庄的发展脉络,宏观呈现出齐跃桥村的蜕变历程。自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齐跃桥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重塑干群关系、盘活土地资源效能、吸引本土人才回流、推进乡土文化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从传统工业老区到新兴旅游胜地的蝶变。
在祁书记的细致讲解中,实践团成员不仅清晰把握了村庄的发展变迁与文化根脉,更深刻体悟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真切感受到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涌动的奋进力量。
二、重走红军征程路 再颂英雄壮志篇
木桥镌刻峥嵘史,步履铿锵忆往昔。1928年12月,贺龙元帅率军从利川汪家营出发,途中经过石坝镇齐跃桥村过鱼泉河独木桥,开展游击活动,此后百姓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2025年7月10日,实践团成员踏上红军桥,古老的木板与栩栩如生的雕塑,向她们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实践团成员张悦悦讲解了贺龙元帅率军智取汪家营的历史故事,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红军的英勇无畏和豪迈气魄。历经多次翻修重建的红军桥,如今已成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见证。实践团成员在此立志要将这份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让其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
三、红歌嘹亮映担当,青春激扬承薪火
一桥铭记峥嵘史,赤子声传报国志。听完红军桥的故事,实践团成员感慨万千。在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感召下,她们齐声高唱《万疆》:“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激昂的歌声在红军桥上空回荡,仿佛跨越时空与革命先烈们展开精神对话。这歌声,既是实践团成员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更是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使命、担当时代责任的坚定誓言。
四、村史馆里悟初心,英雄史诗励壮志
一馆珍藏百年史,赤诚热血铸丰碑。自辛亥革命起,齐跃桥村便涌现出大批革命志士与动人事迹。实践团成员走进齐跃桥村村史馆,一帧帧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革命事迹,再现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等不同时期,以牟伦扬、贺昌金、段龙渊为代表的十余位齐跃桥村英雄志士,以平凡之躯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齐跃桥村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先辈们不屈的奋斗精神,让我大受震撼。”实践团成员刘欣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在和平年代,我们虽然不再面临血与火的考验,但面临着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和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同样呼唤着我们青年一代的担当。”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悟,道出了实践团成员们在红色教育中的成长与思考。
五、理论宣讲进乡村,八项规定润民心
为推动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践团成员创新宣讲形式,将课堂搬到百姓家门口,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剧场”演绎,为齐跃桥村的乡亲们带来了一场既生动又深刻的理论宣讲。成员们聚焦“农村高考宴”这一现实问题,精心编排话剧《清茶贺喜》,通过鲜活的故事和接地气的表演,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娓娓道来。
舞台上,实践团成员化身村民“王二叔”“李纪检”“快嘴张嫂”,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演绎了一场“抵制高价高考宴”的乡村故事。王二叔的纠结与醒悟、李纪检的耐心引导、快嘴张嫂的转变,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政策落地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远影响,更展现了新时代农村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八项规定精神不是只约束干部,它倡导的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减轻人情负担,是惠及咱们所有老百姓的好风气!”铿锵有力的台词,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阵阵掌声,更让党的理论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这场宣讲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身边事”解读“好政策”。清茶一盏,情谊千金;新风一树,惠及万家。活动结束后,乡亲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宣讲“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真正让党的理论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实践团以艺术的力量架起了政策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也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实践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六、对话党员先锋,汲取奋进力量
白发丹心话担当,躬身力行践誓言。“作为一名党员,首先就要深入群众,了解老百姓的心声”,76岁的老党员邓永清说道。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方热土,一份担当。乡村发展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锋引领。为记录基层党员的奉献故事,在齐跃桥村村委会的协助下,实践团一行来到该村老党员邓永清家中,聆听他的初心故事。邓爷爷曾是利川钢厂的一名职工,在工作期间因业务精湛、作风扎实被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钢厂改制后,已到退休年纪的邓爷爷没有选择“享清福”,而是坚守“离岗不离党”的信念,主动参与村内工作,担任齐跃桥村党小组组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从钢厂标兵到村组骨干,他帮助村民修路增收、抢收粮食、调解纠纷,先后荣获“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邓爷爷的事迹让大家钦佩不已,实践团成员王佳怡不禁感慨:“这就是共产党员最朴实的信仰!”
青春足迹印热土,笃行致远启新程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野笃行”实践团的本次活动,正是对“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践行。“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我们将把这份红色记忆转化为前进动力,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实践团成员赵秀雯感慨道。其他成员也纷纷表示,将牢记此次实践经历,把在齐跃桥感悟到的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一代的初心使命,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审核 刘卫民 蔡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