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张悦悦 陈晓雨 贺新芳)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广大青年作为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当以青春之力担振兴之责,以实干之行绘乡村新篇。2025年7月8日至15日,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野笃行”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在贺新芳、杨铭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齐跃桥村,运用实地走访、座谈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探寻这座村庄从“工业老镇”到“文旅新镇”的蝶变密码,用青春足迹镌刻责任担当。

一、转型之基:从工业辉煌到发展阵痛的历史跨越
20世纪80年代,齐岳山脚下的利川市石坝集镇凭借煤厂、水泥厂、火电厂等几十家工业企业,一度成为当地工业经济的“顶梁柱”;90年代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高耗能、重污染企业陆续关停,只留下破旧厂房与百亩煤矿塌陷区,集镇陷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境,后随行政区划调整并入汪营镇齐跃桥村。昔日的荣光渐褪,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近年来,齐跃桥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齐跃桥村走上了一条“农旅融合+后工业文化”的蜕变之路。

二、破局之思:理念引领下的发展方向重塑
政策引领指方向。实践团成员通过与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座谈后了解到,在齐跃桥村的蜕变之路上,政策引领始终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2013年恩施州委、州政府出台了《恩施州全域旅游规划》,齐跃桥村率先试水旅游住宿转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齐跃桥村抓住政策机遇,迎来了转型发展。2021年恩施州政府驻村工作队入驻后,联动村两委,升级道路、水利、网线等基础设施,为齐跃桥转型发展筑牢根基。齐跃桥村党总支书记温全刚坦言,“政策引领是方向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引领下,齐跃桥村重塑发展方向,积极打造旅游康养胜地,从过去的工业发展转向对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从‘靠山吃山’的老路转向‘养山富山’的新途。”
党建引领聚合力。村两委通过拓宽民意渠道、推行积分制管理、开展文明评选等举措,激活村民参与热情,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格局。此外,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深挖当地资源,依托北纬30°的“凉城”气候优势,盘活遗留的工业旧地及蕴藏其中的工业文化资源,结合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将三者深度融合,创新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后工业文化”的发展路径,为村庄的转型发展锚定方向。
三、实践之路:“农旅+后工业文化”的多元探索
在“农旅融合+后工业文化”的发展路径上,齐跃桥村多点发力,绘就振兴画卷。民宿产业与非遗文化实现共舞,在旅游业带动下,“村花民宿”公共品牌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全村已有52家民宿。涧山民宿老板许丹作为齐跃桥村民宿事业发展的“领头雁”,不仅将老房子打造为集吃、住、玩于一体的“亲子民宿”,还以“丹姐乡村旅游工作室”为平台免费为村民直播推广。实践团成员特意来到涧山民宿体验非遗扎染项目,学习扎结、染色等传统技艺,亲手制作了扎染作品。实践团成员赵秀雯说:“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让我们在蓝白之间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魅力。”同时,实践团还向民宿经营者和游客发放问卷50余份,聚焦民宿经营现状、市场表现、服务能力等,摸清齐跃桥村文旅发展的潜力、问题根源及优化方向。调查发现客源多为周边城市退休康养人群,入住率随季节波动明显,游客普遍盼村内添些娱乐配套设施。这些发现将助力村庄在守好文化味的同时升级配套娱乐设施,引客来、留客住,让乡村文旅走得更远。


农园与体验相融。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齐跃桥村不仅致力于绿色农业的发展,还积极探索现代观光农业的路径。目前,全村拥有超过1200亩的精品果蔬种植基地,为游客提供采摘体验项目。葡萄产业园负责人吴再彬带实践团探秘大棚,讲解葡萄种植技巧、管理模式与销售渠道,成员们亲手打理葡萄藤、采摘葡萄,在汗水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践团成员刘欣表示:“采摘的是果实,感受的是农旅融合的活力”。
数字与助农同行。5G技术架起“云桥梁”,齐跃桥村成立直播助农工作站,让农产品“飞”向更广阔的市场。实践团成员走进锦绣山庄利川市消费扶贫专馆,与林晓娅老板携手开展助农直播活动。团队成员王佳怡和张悦悦担任主播,邀请林晓娅一同向屏幕前的网友介绍利川的特色农产品,如利川红茶叶、柏杨豆干等,用热情为齐跃桥村的助农添力。
工业遗产焕新生。齐跃桥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改革,让废弃工厂重焕生机。如今,北纬30度童话小镇、“千里樱缘”樱花岛等特色项目落地,涵盖观光休闲农业、亲子研学、劳动教育、田园康养等多元业态,村民可自主选择入股感兴趣的项目,从农民变为股民,共享乡村发展红利。2025年1月,156位入股村民在新春团拜会暨分红大会上领取8.83万元分红,而2024年全村分红总额达17.66万元。此外,村庄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对老旧厂区进行创意改造,打造了工业艺术街区,让“锈迹”成了独特风景。实践团成员跟随温书记实地探访了1980复古街区,真切感受到“旧时光”里的新商机。

四、蝶变之果:村庄焕新与民生提质的双赢
生态与乡风齐美。河道清淤疏浚、垃圾分类清运等环境整治行动让村庄“颜值”飙升。实践团成员也主动加入到村民河道、街道清理的队伍中,用双手为村庄的整洁美丽出一份力。在扮靓“外在颜值”的同时,齐跃桥村更注重“内在气质”的涵养。法治文化广场、清廉村居建设则让村庄“气质”提升。如今的齐跃桥村,公路平坦宽敞,水源清冽,村容整洁,尽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


人才与发展共振。齐跃桥村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吸引了更多优秀青年返乡,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的号召下,在外打拼的优秀人才温权和、温全攀先后返回家乡,牵头组建温家院子理事会,盘活文旅资源,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温全攀理事长表示,乡愁牵引他们回乡发展,虽然过程艰苦,但看着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他们有无限动力。实践团成员张悦悦说:“温理事长的故事让我明白,青春的价值不在选择的‘远近’,而是那份‘敢为家乡闯一闯’的勇气和担当”。同时,齐跃桥村还积极对接高校资源,为特色产业升级注入“智囊”,形成“人才回流—产业兴旺—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让人才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从“工业锈带”到“文旅热土”,齐跃桥村的蜕变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以党建为魂,以资源为墨,以创新为笔,在乡村沃土上书写幸福篇章。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野笃行”实践团的成员们在齐跃桥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实践团成员陈晓雨深刻感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齐跃桥村的奋斗者为榜样,怀揣对乡士的热爱,扎根基层、深入田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效,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绚丽绽放,用担当与行动续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审核 刘卫民 蔡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