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赵文 李晗)“颤步绕头转身,对,击额!非常好……”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肉连响传承基地里充满着欢声笑语,一群青年们站成两排,正在一位当地人的指导下演绎着这传统又充满活力的舞蹈。手掌拍过胳膊、大腿、后背的每一下声音都带着独特的韵律,这最原始的声响,无不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土家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群学得正起劲的青年,是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这个暑假,他(她)们组成了“籽籽同心”实践队,来到了这片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土地。而眼前的这位指导者,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守红。
从大山里的孩子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995年,8岁的刘守红在村口的小溪边与伙伴们玩耍,当时肉连响第四代传承人吴修富经过,向孩子们做了一串以掌击胸、以肘击腰,赤膊拍打身体的动作,这在小小的刘守红心中种下了神秘又好奇的种子。2002年,15岁的他正式拜吴修富为师,系统学习肉连响。这时的他才了解到,“肉连响”舞者以手掌拍打身体发出清脆响声而得名,是土家族独特的民间舞蹈,承载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刘守红非遗传承人的炼就之路并不轻松,少年的他还曾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武术,他将武术的刚健动作融入肉连响,增强了舞蹈的技术性与观赏性。
独木不成林,2003年六一前夕的利川第一民族实验小学,刘守红遭遇了“滑铁卢”。“面对40名孩子,我手忙脚乱编排节目,最终连基础队形都未成形,孤身面对千头万绪,节目夭折的苦涩让我彻悟,不能靠单打独斗,单枪匹马撑不起文化传承。”2006年,19岁的刘守红自筹资金成立了“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自此,非遗拥有了专业的传承阵地。
破圈传播,激活肉连响的文化生命力
在肉连响传承基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标语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这既是理念的彰显,更是行动的指南。刘守红在推动肉连响文化从民族艺术向大众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以创新性发展践行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为了促进肉连响非遗的传承,刘守红倾注了大量心血……
清晨的利川市馨艺幼儿园,园里总是能传出阵阵富有节奏的拍打声,这是幼儿园的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抖动肩膀,拍打四肢——正是该园特色课程肉连响的日常练习场景。刘守红创办馨艺幼儿园,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办学宗旨,创新性地把肉连响、利川灯歌等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习俗、节俗和传统舞蹈融进幼教工作中,让幼儿认识传统节日,培养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厚植文化认同感。刘守红说:“要让年轻人从小就树立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他也试图打破了肉连响表演的壁垒。传统肉连响为追求表现效果,同时便于观众直观的看到肌肉抖动与动作的协调性,表演者多为男性且需赤膊上阵。随着时代的发展,刘守红在传承中突破这一限制,主动招收女性表演者,这一调整极大注重了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他让肉连响的展演突破了职业界限。除了专业表演者,刘守红热情邀请各行业人士参与学习,不少党政机关干部也脱下西装、踢掉皮鞋,加入到舞蹈队伍中,让西装革履的公务员与田间劳作的农民同跳一支舞,展现了“干群同频”的姿态。刘守红说“服务群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让大家真真切切地从非遗文化当中得到快乐,收获价值”。创编出儿童版“快乐拍打”、青年版“力量交响”、银发版“养生节奏”。刘守红还编创了《新编肉连响》青少年版课间操和广场舞版本,将舞蹈动作简化、节奏感增强。他主创推出的“肉连响广场舞”成为市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年担当
肉连响是土家族的特色,属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人主动参与其中,本质上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刘守红在传承和发展肉连响的过程当中,深刻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把握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肉连响作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非遗瑰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更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纽带。在与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籽籽同心”实践队成员交流过程中,刘守红表示未来将带着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走进新疆喀什地区及周边中小学开展交流演出,同时邀请新疆的孩子们到土家族聚居地研学,在双向互动中打破认知边界,让各民族同胞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进情感共鸣,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内涵。(审核 刘卫民 蔡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