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籽籽同心”实践队赴利川市文斗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0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 张肖薇)2025年7月13日至16日,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籽籽同心”实践队一行8人深入利川市文斗镇,开展“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四天时间里,实践队员用双脚探索非遗的前世今生,在田间地头开展生动宣讲,面对面学习乡村治理的实践经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子在三下乡活动中的责任和担当。

对话非遗:让非遗文化“声”入人心

7月13日,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习者”。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队员们身着院服,化身”非遗学徒“,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守红的指导下,伴随着唱腔,用手掌拍打身体,学习用手掌击打身体部位发出有节奏响声的非遗舞蹈——“肉连响”。看似简单的以手掌击打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但想要动作行云流水,响声轻快有节奏,实则藏着土家族文化的大学问。

1C11CD

利川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如肉连响、灯歌、利川竹编、麻糖制作技艺等。走进利川市非遗展示馆,实践队员们穿梭于形式多样的非遗展品中,学习、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交融的文化发展之美。队员们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策划了“记录非遗”小视频和新闻稿,让肉连响,灯歌等传统艺术在社交平台传播。实践队员们触摸的不仅是土家族的文化记忆,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律动。

乡村宣讲:让石榴籽精神扎根田野

7月14日,在利川市文斗镇安山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空地,一场关于“籽籽同心·共筑中华梦——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讲正在进行。实践队员以利川本地的土司文化为引线,强调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的人心越贴越近,用生活中的例子让村民们了解到什么是“共同体意识”。

宣讲队员走到村民中间,与大家畅谈,听听作为少数民族的他们是如何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以前总觉得共同体意识是大道理,今天听你们用土司故事一讲,原来就是我们村子领里和睦、有事互相帮忙的日子啊!”一位土家族村民笑着说。通过这样的互动,村民们逐渐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藏在日常的民族团结故事里,体现在共谋发展的实际行动中。

 

烟茶共舞:为乡村治理注入青春方案

7月15日,实践队先后到达文斗镇金龙村和堰塘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多民族互嵌式乡村治理”开展调研。在“中国传统村落”金龙村,实践队发现,该村在驻村工作队引领下,以党建为统领,探索“烟业+红色文化+乡村治理”的“烟业+N”模式。针对调研情况,实践队建议进一步挖掘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红烟文旅”融合品牌,增强民族团结与产业协同效应。

在堰塘村,实践队重点考察了“利川红”茶产业带动乡村治理的样本。该村实行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让茶农增收,还以“茶—林—旅”立体发展重塑乡村生态。结合调研,实践队提出“以茶为媒,促进多民族共治共建共享”的思路,优化“茶园变公园”的观光体验设计,让产业振兴与民族团结互促共进。

武汉工程大学“籽籽同心”实践队从非遗鼓点到茶园绿浪,把思政课搬进社区和田间地头,在“肉连响”的节奏里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在“利川红”的清香中碰撞多民族共治共建共享的乡村智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一次击掌的共鸣、每一片茶叶的共富、每一颗石榴籽的相依。实践队员们把青春方案、短视频和宣讲课堂留在乡村,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定信仰带回校园,用持续的学习、传播与行动让“籽籽同心”的青春誓言在更广阔的天地生根发芽。(审核 刘卫民 蔡明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