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雨桐 张冬梅 张楠)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7月16日至18日,武汉工程大学“躬身问道”实践队在周智年老师的指导带领下,赴鄂州市开展为期三天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题调研,通过走访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探寻鄂州在“科创+产业”融合领域的实践路径与发展密码,用青春脚步丈量创新热土。
一、政策引导,政府搭台,筑牢融合发展基石
7月16日上午,实践队首站走进鄂州市科技局,与相关负责人围绕企业研发、技术创新及政策支持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据了解,鄂州市政府将“科创+产业”融合作为发展核心,构建了覆盖不同企业类型、适应行业特性的差异化支持体系,为融合发展筑牢政策基础。
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当地推出资金补助、专项补贴、管理培训等多元化举措,结合湖北省专项政策形成特色支持模式,有效提升了企业创新动力与管理水平。在产业引导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强化标准引领,推动其发挥示范作用;对传统产业侧重技术改造与模式升级,同步通过人才福利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并依托重大项目搭建创新平台,凸显政策导向与区域优势的协同效应。
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政策落地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进一步打通“政策-企业-创新”的良性循环,为融合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企业实践,创新为魂,激活产业升级动能
7月16日下午至17日,实践队深入葛店经开区、华容区、鄂城区多家企业,实地考察创新融合的一线实践,见证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探索成果。

调研中发现,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虽各有突破,但也面临共性挑战。实践队对企业创新模式、发展需求等进行系统梳理,为后续研究积累了一手资料。
在葛店经开区,多家科技企业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改造等方式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在专利布局、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形成特色发展模式。其中,既有聚焦国际标准制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坚守创新初心的老牌企业,展现出不同规模、不同领域企业在创新赛道上的活力。
华容区企业则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拓展市场应用等方面取得进展,积极探索产品升级与产业转型的融合路径。鄂城区的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其核心技术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本。



三、产研融合,协同破局,探索深度融合路径
7月18日,实践队走访光谷联合科技城、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考察产研融合的载体建设与运行机制。

光谷联合科技城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吸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入驻,提供政策咨询、融资服务等配套支持,同时积极推动校企技术对接与成果转化,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枢纽。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聚焦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技术产业化,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形成应用成果。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则针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痛点,探索“概念验证+产业联合”模式,促进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并计划引入国际资源助力融合发展。
各平台在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深化产学研协同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也面临产业链协同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实践队与平台负责人就优化创新生态、提升转化效能等问题深入交流,为理解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四、青年感悟:实践为笔,书写青春担当
三天调研中,实践队成员深入政府部门、企业车间、创新平台,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复杂性与生命力。团队成员表示,从政策制定到企业实践,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融合发展需要智慧与坚持。
团队负责人谈到,鄂州的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是系统工程。作为青年学子,要将所学知识与地方需求结合,以实干诠释担当。
调研行程虽已结束,但“躬身问道”实践队的使命仍在延续。此次调研收集的信息将被系统梳理,形成的成果将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实践队也将持续跟踪鄂州发展,为推动相关工作贡献青年智慧,让青春之花在实践沃土中绽放。(审核 刘卫民 蔡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