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兰洁)2025年9月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其中部分教师到校集中观看,部分教师在线上集中观看。随后,教研室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教学重难点举行集体备课会,七位教师结合现场影像与史料展开深度研讨,形成系列共识。
在教研室进行的集体备课过程中,金诗灿教授首先指出,这场盛典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再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讲授抗战史时必须突出三个关键点:一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全民族力量;二是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格局;三是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当代传承。同时,也要讲好抗战胜利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场阅兵是一本生动的教案。
施亚利老师结合教材第6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谈到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第一,只有国家强大了,中华民族才不会被人侵略和欺负。 抗日战争胜利80年后的中国,真的强大起来了。今天的阅兵式,那么多的国之重器,展现的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凤凰涅槃和扬眉吐气!第二,我们可以告慰那些为抗日牺牲的先烈们和那些在日本侵略中死去的中国同胞。当看到那些抗日英烈一排排的坟墓和灵牌,内心无限感慨,那种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斗,强我中华。第三,我们中华民族要团结,我们要继承先辈遗志,努力工作,建设国家。希望天佑中华,希望祖国强大,希望祖国繁荣富强!
张宝梅老师首先谈到这次阅兵意义非凡,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 看着整齐划一的方队、先进强大的装备,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特别强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也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谢盛老师认为,作为高校思政教师,我们应更加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时代重任。我们必须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份不朽的爱国精神,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要引导他们从历史的对比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优越性。我们要激励青年一代,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自觉行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青春力量。
黄予老师结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的论述进行了分析——九一八事变时,手握重兵的张学良选择不抵抗,国民党政府忙于剿共而无心抗日,正是这种“无组织状态”的真实写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创新,将松散的民众凝聚成钢铁长城,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这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其制胜密码早在1927年的三湾村就已铸就——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讲好抗战史的关键,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历史对比,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组织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增强对“四个选择”的历史认同,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平英志老师表示,阅兵中展现的国产先进武器装备彰显了我国国防力量的跨越式发展,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所述鸦片战争后百年间有国无防、任人欺凌的屈辱历史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从“开眼看世界”到“强国必须强军”,这段艰辛历程深刻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阅兵场上的雄壮之师,正是对历史上一切屈辱与牺牲最有力的告慰和最坚定的回答,警示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珍视当下的和平与强盛。
纲要教研室主任兰洁老师最后进行了简短总结,此次阅兵不仅是一次国威军威展示,更为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素材;此次集体备课大家形成了一定共识,即要把阅兵作为鲜活教材,紧扣“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流砥柱”这一主线,突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敌后正面战场协同作战、抗战精神当代传承三大要点,以习近平总书记“两个转折点”论断阐明抗战胜利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鸦片战争后百年“有国无防”的屈辱与今日国产重器、雄壮之师作强烈对比,印证“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强国强军之志;《论持久战》毛泽东同志“无组织状态”一语,对比国民党“不抵抗”与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连上”的动员力,揭示“党指挥枪”在三湾奠定、在抗战升华的历史必然,强化学生对“四个选择”的认同;最终把国家强大才能免遭欺凌、先烈可慰同胞可念、民族团结接续奋斗的逻辑讲深讲透,引导青年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自觉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教研室全体教师表示,将结合此次集体备课的智慧,将一系列鲜活案例融入即将开始的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切实提升纲要课说服力和感染力。(审稿人: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