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张潇、杨秀)11月5号下午,我院“一站式”社区第124期“博闻读书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求是楼112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读书会以《理想国》的理想为主题,围绕着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展开讨论。本次读书会由李齐老师主持。参加此次读书会的2025级15位研究生主讲人为韩梦格、王亚琪、陈雨静、张菁、张雨雪、刘滢、沙香羽、郑冉、郑倬捷、赵文睿、郑薇、王清秀、刘艺、闫雪晴、李嘉琪。院“博闻读书会”学术活动工作小组组织了此次读书会。

同学们从哲学思辨、现实联结等维度依次展开了分享。首先,韩梦格同学以书中第五卷“三个浪头”为核心,提炼出“灵魂无性别”“城邦效率至上”等突破性理念,点明这些在当时离经叛道的观点,实则暗含对个体价值的平等观照。王亚琪同学从第二卷切入,梳理了柏拉图对民主政治的态度,以及“正义是内心坚守”的核心观点——他提出《理想国》中三种善的辩证逻辑,指出正义属于“超越功利的善”,并强调这部乌托邦作品对当下回归精神价值的现实意义。陈雨静同学则将第五卷比作锋利的镜子,锚定“妇女儿童公共享有”“男女平等”等内容,结合当代学生生活发问:经典中消除私人利益的构想,如何启发我们反思当下的功利与公平?她认为,阅读《理想国》的本质,是在经典与现实的对话中寻找生活的答案。

张菁同学聚焦第五卷的辩论框架,解析了“公民三等级”“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的统一”等体系化构想,同时提及柏拉图对艺术的批判态度与灵魂不朽的哲学内核,展现了《理想国》的制度与精神双重维度。张雨雪同学以第七卷“洞穴理论”为锚点,将当代人的认知困境比作困在洞穴的囚徒——若不突破舒适区,便难触及真理。她进一步提炼出教育的三重价值:既要知识灌输与思维疏导并重,不能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也要保障教育平等,同时呼吁家庭为成长营造良性环境,让走出洞穴的启蒙成为每个人的可能。刘滢同学围绕“什么是正义”展开,解析《理想国》由大见小的开创性方法。以三个等级构成的城邦类比个人灵魂结构,用隐喻搭建起庞大哲学体系。她强调,这种从国家正义推导个体正义的逻辑,即便在今天仍能启发人们对秩序与德性的思考。

沙香羽同学则从《理想国》开篇的辩论切入,直指正义不是伤害,而是维护弱者的内核,同时也客观指出其时代局限性——柏拉图构建的等级社会、哲学家掌权的构想虽显理想化,却为当代社会提出了核心命题:教育应回归品格与素养的培育,而社会需为正义的实现创造土壤。郑冉同学聚焦第二卷城邦与灵魂类比的核心方法,指出这一放大的理论模型是理想国构建的方法论基础——它既打通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也延伸出男女平等、文化审查制度等具体构想,最终落脚于正义的终极价值拷问,让抽象哲学有了现实落点。郑倬捷同学以马克思主义视域解读第七卷洞穴理论,从认识论、阶级观、实践观、历史观四个维度展开批判性审视。既梳理洞穴隐喻的原初内涵,又以辩证扬弃的态度,用当代理论视角重新解构经典,为《理想国》的解读提供了新的思想工具。

赵文睿同学围绕第六卷,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卷,探讨正义本质,指出本卷通过隐喻厘清哲学家天性与统治者品性,最终奠定“哲学王”理论基础——其核心逻辑是:唯有通过严格教育塑造合格的统治者,才能实现城邦与个体的正义统一。郑薇同学则从第二卷的对话切入,解析其核心价值构建框架:通过正义与灵魂和谐的关联,为理想城邦的讨论埋下伏笔,也为现代社会点明分工与责任的启示,她强调,新时代青年需从经典中“以史为鉴”,锚定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王清秀同学聚焦书中第五卷至第七卷的“洞穴域”与“太阳域”隐喻,解析其对应哲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洞穴是蒙昧的现实,太阳则是真理的象征。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生,她将这一隐喻延伸至时代理想——共产主义正如太阳域的太阳,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迈向这一理想的坚实基础;她也强调,青年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用通俗语言传递真理的力量。


刘艺同学以第二卷为核心,指出本卷开篇对“人为何要正义”的终极追问,让辩论升华为思想的奔涌。她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视角,点明正义问题的复杂性:经典中的正义思辨,恰是当代人理解社会价值、锚定精神方向的思想参照。闫雪晴同学梳理了第一卷和第四卷的“破立”逻辑:第一卷是破——以正义的激烈辩论奠定哲学方法与思想基调;第四卷是立——回归正义是什么的核心,定义城邦正义为“统治者、辅助者、生产者各司其职”。她也将这一分工逻辑联结当下社会,指出经典中的城邦理想,正启发着当代对责任与秩序的思考。李嘉琪同学以西方人文主义起源为切入点,结合第四卷梳理《理想国》的时代语境:书中由大到小的逻辑,将正义定义为“灵魂三部分的内在和谐”,主张各司其职的天性分工。但她也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指出其局限性——这种分工看似维护社会秩序,却带有枷锁属性;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自由平等发展,恰是对这种局限的突破。她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需以历史、阶级分析法挖掘经典的深度意义,让柏拉图的思想成为当代的警醒。

同学们的分享结束后,李齐老师就大家的分享进行总结发言。李齐老师肯定了柏拉图的思想价值:其对正义、勇敢的探讨,至今仍是人类精神的永恒命题。同时他也客观指出经典的时代局限,如重男轻女的倾向。他也给出当代启示:读《理想国》应回到人类淳朴美好的本质,像青少年般追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鼓励参与者多读经典、持续思考,在与时代的对话中让经典焕发新活力。这场跨越多卷章、多视角的读书会,让《理想国》完成了“从经典文本到当代生活”的落地——它既是两千年前的城邦构想,也是今天每个人追问自我、理解社会的思想镜鉴。学院第124期“博闻读书会”圆满结束!(审核人 刘卫民 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