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谢瑶、李诗佳)11月4号下午,我院第124期“博闻读书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求是楼401教室顺利召开。本次读书会以“《理想国》的理想”为主题,围绕柏拉图的《理想国》展开讨论。本次读书会由李齐老师主持。参加此次读书会的14位研究生主讲人分别为24级郭可慧、张洋洋、欧一珂、史燕枰、李诗佳、王佳瑶、李思珑、武亚威、李素奕、吴晓悦、徐嘉靖、张思雨、徐鑫、董倩莉。院“博闻读书会”学术活动工作小组组织了此次读书会活动。

同学们依次进行读书分享。首先,郭可慧同学聚焦《理想国》第十章,认为该章通过 “诗与哲学的争论”“灵魂不朽”“善恶报应” 三个核心议题,为 “正义” 理念提供终极支撑。针对 “诗与哲学之争”,她指出二者是情感与理性、表象与本质的对立,柏拉图主张哲学主导的理性教育;针对 “灵魂不朽”,她认为这一论证将坚守正义从现实选择升华为灵魂完善的终极追求;针对 “善恶报应”,她强调厄尔神话旨在引导理性选择与善的追求。这些思想对当代文化理性引导、个人幸福认知及社会责任担当具有重要启示。
张洋洋同学以《理想国》为据论析柏拉图辩证法,认为其是获取真知的唯一途径,与理念论紧密相连。他指出辩证法在 “类别划分”“线段喻”“哲人教育” 中均有体现,高于数学等学问,核心是通过理性超越感性、摆脱假设,最终把握 “善的理念”。辩证法兼具纯粹性与伦理色彩,对当代仍有启示。欧一珂同学聚焦柏拉图 “哲学王” 命题,认为其核心是权力与智慧结合以实现理想城邦正义,源于对当时权力无知的反思。她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批判其唯心与精英主义缺陷,指出其在当代技术官僚、算法霸权等场景下的现实投射,强调需立足实践与人民主体性寻求合理治理之路。史燕枰同学聚焦《理想国》第五卷,梳理了妇女儿童公有、护卫者教育、哲学家治国三大核心观点,肯定其蕴含的性别平等、公共利益至上等进步性,同时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批判其空想性、精英主义及忽视个体利益等局限,并指出其对当代教育、社会治理的现实启示。

李诗佳同学聚焦《理想国》第八卷,梳理贵族、荣誉、寡头、民主、僭主五种政体的演变轨迹,指出政体堕落本质是人性中欲望对理性的侵蚀。她分析每种政体的特征、衰变原因及内在逻辑,揭示柏拉图 “政体是灵魂外化” 的核心观点,还提及个体坚守理性可抵御堕落的希望,兼具深刻批判与启示。王佳瑶同学聚焦《理想国》第四卷,围绕 “正义与幸福” 核心,指出护卫者的幸福在于城邦整体和谐,其使命是维护城邦统一与开展教育培养。她还通过排除法推导城邦的智慧、勇敢、节制品质,最终定义正义为 “各安其位”,并论证城邦正义与个人灵魂(理性、激情、欲望)和谐的同构性。李思珑同学围绕柏拉图《理想国》“洞穴喻” 展开读书笔记,她认为该隐喻核心是 “囚徒 — 影子 — 火光 — 太阳 — 重返洞穴” 的认知进阶,揭示人类从虚假到真实、从意见到真理的灵魂转向过程。针对当代社会,她指出存在 “信息洞穴”“欲望洞穴”“自我洞穴” 三类新困境,提醒人们需保持理性反思,打破认知枷锁、超越物质欲望、突破自我局限,在追求真理中实现灵魂觉醒与自我完善。武亚威同学聚焦《理想国》第六卷,围绕哲学家 “古怪无用” 的质疑展开,指出哲学家面临现实腐蚀、教育异化、哲学与政治张力等困境,结合当代社会知识分子处境反思,强调需平衡理想与现实,坚守真理与理性。

吴晓悦同学聚焦《理想国》第七卷 “洞穴寓言”,解析其象征结构与思想内核,指出教育本质是灵魂转向而非知识灌输。她结合当代教育与管理现实,反思数字化时代的新 “洞穴” 困境,强调教育需引导人突破认知局限、追寻真理。李素奕同学聚焦《理想国》第七卷 “洞穴喻”,解析其认识论、教育转化及教育者使命三层内涵,强调教育本质是灵魂转向而非知识灌输,结合当代教育管理反思其现实启示与历史局限性。徐嘉婧同学聚焦《理想国》第五卷,解析男女平等、妇女儿童公有、哲学家治国 “三重浪涛” 核心主张,肯定其超越时代的理念,也指出其工具性、反人性等局限,结合现实探讨人才选拔、公私利益平衡等启示。张思雨同学以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理想国》,梳理其理想城邦构建逻辑,聚焦 “洞穴比喻” 解析内涵,肯定其认知启示,批判其唯心与精英主义局限,辨析其与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本质差异。


徐鑫同学分享《理想国》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关联。他指出书中“正义”对教育公平有启发,教育系统应公平高效分配资源;“护卫者”培养思路提示教育需助学生“灵魂转向”,资源投入要精准。他强调研究需平衡效率与人文,结合中国教育现实,提出资源分配、价值追求、制度设计三方向,愿以专业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董倩莉同学系统梳理了《理想国》中“理想”的内涵:从以“正义”为起点的核心议题,到理想城邦的秩序构建、个体灵魂的三重和谐,以及培育德性的教育体系。
同学们围绕《理想国》完成读书分享后,李齐老师作总结发言。他结合西方哲学脉络,梳理了西方政治哲学、人性本质等核心话题,提及黑格尔“英雄为王”的倾向、尼采对女性的极端观点,还以马克思视角指出古希腊私有制的双重性——既是“万恶之源”也是“文明之源”,并强调《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的“幸福城邦”特质(智慧、勇敢、正义)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李齐老师还谈到,私有制形成的欲望不仅推动了文明进步,却也造成“文明与邪恶并存”的矛盾,认为人需要平衡理性与激情、追求优秀品质。最后,李齐老师鼓励大家深入研读经典,与同学们合照后,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审核人 刘卫民 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