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顺利开展第121期“博闻读书会”

发布时间:2025-07-07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 李诗佳 张艺璇)7月3号下午,我院第121期“博闻读书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中心(求是楼403教室)顺利召开。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何为“技术与时间”,围绕着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展开讨论。本次读书会由李齐老师主持。参加此次读书会的11位研究生主讲人为2024级的张智帅、刘畅、谭思敏、金冉、李思珑、江奕桥、陈琨、盛文冰、李文琳、谢瑶、史燕枰,院“博闻读书会”学术活动工作小组组织了此次读书会活动。

会议伊始,李齐老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基本内容。他指出技术对人类时间感知与文明发展有深刻塑造作用,书中强调的“技术作为人类记忆的外化”“工具如何重构我们的认知节奏”等观点,揭示了技术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共生关系。而忽视技术对时间的重塑力,导致人类在数字时代陷入注意力碎片化、历史记忆断裂的困境,进而影响文明的延续与创新。

随后,同学们依次进行了分享。首先,张智帅同学概述了技术非外在工具,而是人的“第二起源”,在生物进化终止后,技术成为延续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当技术成为人类“义肢”,它既延展了我们的能力,也绑架了我们的时间——唯有重构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才能避免在效率至上的迷途中彻底迷失。刘畅同学概述了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中“普罗米修斯的肝脏”章节的核心思想,讨论了普罗米修斯与爱比米修斯神话的哲学内涵、技术对人性的塑造作用以及技术与时间的深层关联,强调了技术作为人类存在构成性要素的独特见解。谭思敏同学分享了《技术与时间》的核心观,概述了斯蒂格勒"技术作为人类第二起源"的思想,指出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认知的外在化载体。同时她强调了技术的双重性,既能拓展人类可能性,又潜藏着异化风险,这一辩证视角为理解数字时代提供了重要启发。金冉同学分享的第三章揭示了技术作为“记忆的外化”如何重构人类的时间感知,并在扩展能力的同时加剧了主体性的异化,呼吁在技术支配中重拾批判性反思。

李思珑同学分享了斯蒂格勒提出的“第三持存”这一重要概念,分析了第三持存的本质、特点,第三持存在人类认知和历史中的作用,以及第三持存与当代社会的变革。江奕桥同学梳理了斯蒂格勒技术进化论的核心架构,探讨了代具本体论、后种系生成及缺陷动力说这三重理论基石,强调了其对传统技术工具论的突破。陈琨同学认为《技术与时间》是一部深刻探讨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哲学著作作,斯蒂格勒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技术、时间与人的复杂的三元关系,强调技术不仅是工具,而是构成人类存在本质的核心力量,它通过记忆、感知和时间的组织,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盛文冰同学着重选读了《工业投资:技术体系经济体系与国家机器的联合进化》部分,认为工业技术体系的进化深刻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与利用方式。并强调工业投资的未来发展需要超越单纯的工具理性,在技术创新中融入存在论的反思,在经济增长中注入人文价值,在国家治理中尊重个体自由。

李文琳同学概述了斯蒂格勒的论述从独特角度引发了我们对自然、人及创造关系的思考,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其观点在对人的本质、实践的意义、社会发展动力、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的异化等方面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辩证的视角去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和意义。谢瑶同学分享了“已经在此”概念,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理解技术本质的哲学框架。技术不是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构成人类存在的历史地平线——每一代人都继承着“已经在此”的技术传统,同时又通过新的技术创造拓展这一传统。史燕枰同学概述了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技术与人类本质的关系,讨论了“后种系生成”“原初缺陷”“已经在此”等核心概念以及神话叙事对技术时间性的解构,强调了技术作为人类存在构成性要素的独特见解。

同学们的读书心得分享结束后,李齐老师就大家的分享进行总结发言。李齐老师在总结中肯定了同学们对《技术与时间》的深入研读,认为大家从不同角度挖掘了技术与时间、人类存在的复杂关联,展现了扎实的学术思考能力。他特别指出,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为理解数字时代的生存困境提供了重要镜鉴,而同学们将其与现实问题结合的探讨,更让理论焕发了实践生命力。同时,李老师鼓励大家继续以批判性视角审视技术发展,在技术与生命的平衡中探寻人类文明的可持续路径。本次读书会的顺利开展,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技术哲学经典著作的理解,更推动了跨视角的学术交流,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第121期“博闻读书会”圆满结束!(审核 刘卫民 蔡明广)

关闭